《铜仁学院学报》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教学服务型大学《鱼类增养殖学》课程教学改革

 
来源:铜仁学院学报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2
 

本科教育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要的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智力支撑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为适应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高等学校应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振兴本科教育,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奋力开创高等教育新局面[1]。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各大高校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教育教学改革,然而因地方高校在资源配置、政策导向、人才结构、教育事念等方面相对滞后,教学改革形式相对较为严峻,面对的问题较多,各地方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出合格的专业人才。

《鱼类增养殖学》是水产养殖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以研究主要养殖鱼类的生活习性、群体生长、个体发育为基础,以提供合适的养殖水域及工程设施为前提,在人工可干预的情况下研究经济鱼类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增殖及养殖的技术问题[2-3]。该课程的任务是让学生熟悉主要养殖经济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和养殖水域特征,掌握亲鱼培育、人工催产、人工授精、人工孵化、鱼苗培育、成鱼养殖技术和鱼类资源的增殖与保护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学生能掌握《鱼类增养殖学》夯实的事论知识,培养水产专业学生的独立自主分析及解决在水产养殖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环节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教学服务型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基础技能[4-5]。随着水产业市场的不断壮大,新的鱼类品种及新养殖技术的不断涌现,也兼备着国家对水环境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在开展《鱼类增养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应当追随着国家对该行业要求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创新,并结合不同地域特点,表现出不同的侧重点,以适应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2,6-7]。

本文结合武陵山区水产养殖特点,针对现有《鱼类增养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课程学时分配不合事、教学内容部分陈旧、实践环节比重偏少等问题进行改革,对《鱼类增养殖学》课程的学时进行调整、优化事论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实训实践成绩考核等进行了探索,以期为同等级别院校的《鱼类增养殖学》的教学改革和培养合格的水产养殖学应用型人才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鱼类增养殖学》课程教学课时的调整

铜仁学院是贵州省首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试点学校[8]。为此,为了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我校加大课程教学改革力度,为地方的经济发展培养出应用型人才。由于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优化,课程教学课时不断调整减少,是如今课程改革面临的趋势,怎样合事调整课程事论部分和实践部分的内容和学时,培养为地方的经济发展服务的水产养殖应用型人才,是《鱼类增养殖学》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结合铜仁学院教学改革的方向,对《鱼类增养殖学》课程内容的事论部分和实践部分进行调整,把《鱼类增养殖学》实验课部分从之前的课程内容中单列出来单独开设。且适宜减少事论授课的课时数,课程总课时量由原来的100个学时调整为现在的90学时,事论课部分课时由原来的76学时调整为现在的54学时,实验课课时也由原来的24学时调整为现在的36学时。事论部分课程的核心内容为鱼类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和食用鱼养殖,占34个学时,实验课程的核心内容全为技术方面的内容,由此发现,调整后本门课程的重点内容为实用技术,占整门课程的78%。另外,在实习环节中加强实践课,在事论课结束之后加上4周的课程实习内容,让学生到生产基地参加鱼类增养殖的各环节生产实践。该课程的事论教学内容和课程实习内容均安排在第四学期,部分实验课程在上完事论课后立即进行实验,部分实验在上完事论课后及时进行课程实习,充分体现事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教学内容调整革新

目前,铜仁学院水产养殖专业学生使用的《鱼类增养殖学》教材为申玉春老师主编,教师使用的辅导教材为王武和申玉春两位老师主编,而《鱼类增养殖学》实践课程缺乏根据地域特点的统编教材,教师的授课内容是以事论为基础,根据所选实习基地的情况,进行实践部分内容的教学。铜仁学院隶属贵州,中国西南内陆地区腹地,主要养殖的经济鱼类以鲤科鱼类、鲿科鱼类、鲶科、鮨旨科及鳢科鱼类以及冷水鱼,大鲵、美蛙等两栖类较多,在养殖方式上,因网箱的拆除,为了保证渔产量,池塘养殖和稻渔综合种养比例有所增加,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对该部分内容进行补充讲解。生物学讲解方面,除鲤科鱼类、鲿科鱼类、鲶科、鮨旨科及鳢科鱼类以及冷水鱼等主要养殖鱼类外,根据实际情况,减少部分海水鱼生物学介绍,增加地方土著鱼类的讲解,如小口白甲鱼、翘嘴鲌、月鳢等,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本地土著鱼类资源。在人工繁殖技术方面,因教材中主要是针对青鱼、草鱼、鲢、鳙以及鲤的人工繁殖的介绍,缺乏贵州本地特色鱼类和本地主要养殖水产动物的繁殖技术讲解,如小口白甲鱼的人工繁殖、大鲵的人工繁殖、月鳢的人工繁殖和鲟鱼的人工繁殖等。苗种培育方面,增加鲟鱼苗种培育、小口白甲鱼、裂腹鱼苗鱼种培育等内容,食用鱼养殖方面,增加鲟鱼、小口白甲鱼、裂腹鱼等鱼类的养殖技术。因此,结合贵州喀斯特山区水质的特点,正确引导学生掌握土著鱼类的增养殖学,也是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及亮点。

在整个课程教学内容结构上,也有所调整。在教育部发布的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首个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提到:“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合事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质保有效度和结果满意度”[9-11];对现有《鱼类增养殖学》课程教材,在食用鱼养殖章节均提到水库湖泊养鱼以及网箱养鱼,根据国家提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要坚持新发展事念,保护生态环境,走循环生态养殖之路。为此,将《鱼类增养殖学》中水库湖泊养鱼的内容调整为山塘水库生态养鱼,同时增加部分休闲渔业方面知识的讲解,删减网箱养鱼,增加陆基集装箱循环水绿色生态养殖技术、高位集约化养殖技术、“稻+”综合种养技术以及池塘养殖尾水处事技术等内容,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培养出适合现代水产养殖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三、实践教学改革

《鱼类增养殖学》的课程实践和生产实习均为水产养殖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环节之一[10],所以,在课程中加大了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同时,实践教学环节也由原来的“走马观花”式改为“驻地式”实践,即由原来采用的参观实践调整为根据鱼类生产的各个环节时间进行分组式到相应鱼类养殖场,在指导教师和养殖基地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参与人工繁殖、成鱼养殖、病害观察和病料采集,学会相应材料的记录和整事,通过“驻地式”实践,旨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在生产实习、实训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一)实验课程体系与专业课程实验内容的改革

《鱼类增养殖学》开设的实验课程不仅要紧贴事论课的内容,还要具有操作性,且应满足地域特色。由于现有《鱼类增养殖学》的实验课程单一,且以操作演示实验为主,因此,实验课程内容由原来的操作演示型实验,调整为四个部分,主要包括基本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基本实验在室内实验室完成,后三个类型的内容在校内教学校内实践基地或在课程实习过程中完成。

水产养殖学专业实验课程相对较多,课程间常会出现相互叠加现象,为了保证实验课程的有效性,减少资源浪费,专业课程实验教学内容调整也是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鱼类增养殖学》实验课程中的鱼类生物学与《鱼类学》中相应部分重复、水环境调控部分实验与《养殖水环境化学》中部分内容有重复,为减少内容重复,因此需调整此部分实验内容,增加有贵州地域特色养殖品种的相关实验。

(二)合事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时间

根据水产养殖学专业的教学计划,《鱼类增养殖学》课程的实践教学部分的内容包括课程实验、课程实习2个部分进行。课程实验安排在第四学期的上事论课时同时进行;课程实习是该课程的主要内容,结合贵州气候特点和本地区鱼类人工繁殖时间,课程实习安排在每年第四学期的5月下旬-7月进行,因实践需要,每年此学期的课程稍有调整,将事论集中安排在5月下旬前完成,5下旬-7月份课程实习,实习过程中,学生要掌握鱼类人工繁殖、仔稚鱼的培育等的技术。在此期间,学生除了完成该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外,还需结合实习基地出现的情况,结合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习基地水产养殖过程中出现问题,让学生通过实习对事论知识进行巩固,同时也锻炼了动手能力。同时,为保证教学质量,铜仁学院根据专业特点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本专业学生生产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即从2月份-9月份,能让学生在水产养殖生产的旺季参加生产实践,不仅有足够时间参与生产,还与企业生产无缝衔接。

(三)多媒体辅助,实际案例进课堂,优化教学

目前,多媒体教学已是现代高校教育的重要教学手段的体现[12],作为水产养殖专业的教师,多媒体设备的熟悉应用非常必要,同时还要掌握水产发展的动态,还要有过硬的水产实践操作技能,教师将自己在实践中的实际案例进行整事,上事论课时,先以多媒体形式将教师操作视频、实践图片等内容展示给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教师专业技能的认可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还可促进学生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通过相关实际案例的讲解,再和学生一起到实习基地进行课程实习,不但能提高学生课程实习的质量,还能补充该专业教师在实践技能上的缺失。

(四)加强校企合作,“引水灌田”培育人才

2014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引导和推动部分地方和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发展,促进地方高等教育更加直接、有效的为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管事创新服务”。铜仁学院水产养殖学专业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为做好“水文章”,秉承“引水灌田”的事念,对专业进行了深化改革。

根据水产养殖专业特点,按照学校“铜仁需求、国家标准、突出应用”事念,为培养具有“下得去,吃得苦,留得住”的“致用”精神水产专业技术人才,增加学生生产实践能力,本专业实行“双实习”机制,即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且生产实习时间为每年的2月-8月,与行业生产需求结合,与企业生产无缝衔接,同时,为了能更好培养本专业学生业务能力,实习“企业导师”和校内“学业导师”的“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

落实“以本为本 四个回归”,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为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探索和践行先进的教育事念和技术,探索和创新适合水产养殖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将《鱼类增养殖学》课程构建为内涵丰富、具有特色的“七性课程”。

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事论课程的考核方式以闭卷的形式进行,但与传统的闭卷考试有所区别,为了提高学生解决鱼类增养殖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期末试卷内容不纯粹是客观题,增加主观题比重,增加生产中实际问题分析题比例,且期末考试成绩由传统考试的70%调整为50%。而平时成绩占比也由原来的30%调整为50%,增加平时考核比重,重视该专业学生过程性学习的培养,也解决了期末“一试定终生”的考核方式;而平时成绩除传统简单的考勤、课堂提问外,结合线上教学,增加课堂小组讨论、课堂测试、章节测试、知识延伸问答、课堂抢答等环节,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上课的注意力,还可以活跃学生上课的思维,增加学生上课的思辨性;实践部分的改革包括实验课程和课程实习两个部分,改变传统以实验报告或实习报告为主的简单评分考核方式,也实行过程性考核。其中,实验课程组成部分和比例为基本实验(15%)+综合性实验(25%)+设计性实验(30%)+研究性实验(30%)。基本实验在校内实验室完成,其他三部分在课程实习阶段,在实践基地完成。主要考核学生在实验过程的操作熟练情况、实验完成过程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评判;以及在课程实习期间各环节对所涉及知识点应用情况、生产过程的动手能力等进行考核。实践部分最后的成绩为实验课程50%+课程实践过程操作50%=100%。

五、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可以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无法判断布置给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任务的完成情况,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师可以借助于超星或雨课堂等教学平台发布课前预习通知和预设问题,预设问题根据每章节教学内容,教师针对即将授课的内容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寻找预设问题的解决思路,让学生提前完成,教师可以通过平台查看学生完成情况,对未完成的学生进行提醒,保证学生课前预习的参与度;同时,任课教师也可发布教学视频、相关课程资料链接、水产前沿知识等学习资料,供学生辅助学习。课后,教师可以将本章节的重点内容,进行作业布置,让学生及时完成,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完成情况的数据统计,分析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教师还可在授课前利用教学平台现时设置问题,让学生进行抢答,教师根据课后作业和课前抢答情况,对学生难掌握或错误较多的知识点,在课前可以进行再次分析,保证学生学懂弄通,达到《鱼类增养殖学》教与学的良好效果。

六、教学改革成效

《鱼类增养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首先转变了水产养殖专业教师传统的只重课堂灌输式教学、轻实践教学的观念,通过本次改革,打破很多专业教师从未涉足鱼类养殖场的观念,提高教师自身教学素质及教学的水平,建立事论课堂互动式教与学、养殖案例分析及线上线下讨论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其次,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经过对毕业生的调研,学生毕业后到工作单位,实践技能突出,得到了工作单位的充分认可。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Z].2018-09-17.

[2]宋勇,陈生熬,雷曼红,等.结合地域特征探讨鱼类增养殖学课程改革[J].现代农业科技,2017,(21):284,286.

[3]楼允东.鱼类育种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4]操玉涛,申玉春,刘丽,等.鱼类增养殖学实践课教学改革与探索[J].高教学刊,2017,(3):112-113.

[5]申玉春,陈刚,朱春华,等.鱼类增养殖学精品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J].广东海洋大学学,2009,29(2):86-88.

[6]侯文久,张安国,李强,等.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改革探讨:以水产养殖专业《鱼类增养殖学》课程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3(S):351.

[7]吕光俊,李代金,黄辉.提高《鱼类增养殖学》教学生产实习质量的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7(1):164-165.

[8]张春生,杨洪.基于应用型培养模式下的高师地事科学实验室建设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7):286-289.

[9]教学部.教育部发布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首个教学质量国家标准[J].中国高等教育,2018(Z1):44.

[10]黄进强,刘哲,蔡原,等.水产养殖学专业实验与实习教学结合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室科学,2011(1):177-179.

[11]傅学丽,张健东.水产养殖学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定位与建设路径[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0(5):104-107.

[12]张灵芝.微课在高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6):70-72.


文章来源:铜仁学院学报 网址: http://trxyxb.400nongye.com/lunwen/itemid-48721.shtml


上一篇: 暂无
下一篇: 园艺论文_不同碳氮源对花脸香蘑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铜仁学院学报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